IT资讯
合理利用朋友圈是关键,偶尔还得和朋友见个面
2021-03-02 07:54  浏览:1

  最近,到底关不关朋友圈的事闹的大家都很不愉快。此话题热度递增,大家讨论不休。微信朋友圈到底有多重要?真的关了就眼不见心不烦了?其实,关了不见得能了事,最主要的是看你如何合理的利用朋友圈。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35.7%的受访者想关闭朋友圈,其中19.7%的受访者正打算关闭朋友圈,13.8%的受访者曾经关闭过朋友圈,2.4%的受访者已经关闭朋友圈。64.2%的受访者不会关闭朋友圈。

  质疑

  别指望能一关了之

  曾几何时,微信朋友圈在不知不觉中变脸。最令人烦的便是不断刷屏的广告、不明所以的拉票求赞等,使你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心情,浪费了时间,便会有种关闭的冲动;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近年来,塑料致癌、飞絮是虫子等网络谣言也在朋友圈内泛滥成灾,真的让人无法容忍。

  既然是这样,那就选择逃离吧。关闭朋友圈,便没有了广告的围困,也没有了谣言的纷扰,但有时候你却发现,屏蔽了朋友圈,你也同时被这个世界隔离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个群居的动物,在钢筋水泥堆砌的城市社会,人们躲进小楼成一统,甚至夫妻之间也只能通过朋友圈来了解的现实中,作为凡夫俗子,你不可能逃离现实,在微信社交媒体正盛的时代,你总需三五好友来相互关注,所以说希望通过关闭朋友圈来图清静的愿望,可能在不久后便会不攻自破。既然不能逃离,那就选择性屏蔽吧。在朋友圈里择亲人、好友而留之,而去掉广告、代言之纷扰,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讲,朋友圈的“毒”或许只是你自己无所事事的表现。假设你工作繁忙,忙到没时间发朋友圈,假设你能给自己定个规矩,用读书、学习来充实自己的生活,那时你便会发现,有时候你十几天没发朋友圈,也并没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有时候不愿放弃朋友圈,只是自己把自己想得过分重要了,想到了这些,你的心也许会释然一些。有时候朋友圈的“毒”别指望能一关了之,因为这把戒毒的尺子存在于个人的内心中。

  评判

  别被互联网社交绑架

  对于“想关闭朋友圈”的冲动,笔者甚是理解。一者,“不转不是中国人”的道德绑架,让人好生反感;二者,有毒鸡汤文、伪科学的文字层出不穷,让我们防不胜防;三者,求投票、求转发、求点赞屡屡出现,外加各种广告,让人疲于应付。还有一种炫耀,不论秀豪车购物,还是美景自拍、恩爱自晒,让人甚是反感。所以,笔者对于这些人想关闭朋友圈的想法,感同身受。

  其实,“想关闭朋友圈”也折射出现代“互联网+社交”的弊端。“互联网+社交”,让社交从以“我”为中心的点对点联系,发展成了有“我”的群联系,从生活群到工作群,各种各样的群,不一而足,扩大社交面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可预知、不可控的可能。

  作为“互联网+”的产品,实现了即时推送,让大家的联系更密切了,所以,投票、点赞、转发就成了被绑架的“不得不做”了;再者,有人群有人脉的地方就有市场,也就有了各种广告、营销与微商。还有,朋友圈作为半公开半私密空间,成就了一些人“言论自由”,于是乎,有毒鸡汤文、各种伪科学,各种“不转不是中国人”,应运而生。

  但是,关闭朋友圈?只能想想。客观来说,朋友圈几乎已成为我们的整个交际圈,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故而,有64.2%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关闭朋友圈,原因在于,我们的生活已经嵌入了朋友圈,作为家长,需要家长群;作为单位员工,需要工作群;作为朋友,需要朋友群。它的实用性是朋友圈流行的重要原因。所以说,能够承担关闭朋友圈代价的只有受访者中的2.4%,属于小概率,不属于理性的选择范畴。

  提醒

  合理利用朋友圈

  这显然是传递了一个信号——朋友圈的负效应日益显现,带给部分受众想逃脱的欲望也与日俱增。

  尽管对一些网友来说,一怒关掉朋友圈固然不需要多大的勇气,但这也未必是正确的做法。朋友圈与刷朋友圈确实能滋生诸多方面效益,可是,作为一个交际工具,朋友圈还有其存在的价值。从这一角度看,与其关闭朋友圈,倒不如管理朋友圈,避开负效应,合理使用它。

  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两种方法可以管理朋友圈。其一,选择性关闭部分好友的朋友圈。大家知道,朋友圈里的广告最多,卖面膜、卖化妆品、卖食品……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我们并不需要购买,自然不需要了解,然而,微商朋友们的诱惑式广告狂轰滥炸,让人心烦,或者一些朋友经常发布不良信息,这样的朋友,我们可以选择不看他们的朋友圈。

  其二,如果自己的朋友很纯净,没有让你心烦的类型,也可选择定时开放自己的朋友圈。刷朋友圈可以刷出你的存在感,经常不冒泡,经常不关注、不了解朋友的动态,也会疏远朋友。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适宜的时段去打理朋友圈,给朋友点赞,帮他们拉票,与他们互动。那么,剩余的时间呢?我们可以安心地做自己的事,尽量戒掉手机依赖症,让自己充实。

  朋友圈有利有弊,沉迷朋友圈是一种病态,与朋友圈绝缘也非理性,所以,静下心,趋利避害,合理利用朋友圈,做一个完整的自己,自己掌握自己的轨迹,不做手机的奴隶。

  建议

  不如和朋友见个面

  寻找私密、小众的朋友圈就是我们开始使用微信的诉求。慢慢的,朋友圈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承载的也越来越多,长期以来,很多人已经对朋友圈形成了“晨昏祷告”的依赖,为了不被“朋友圈”所累,选择关闭朋友圈,自然可以理解。

  其实,现在的微信朋友圈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朋友间交往的净土,真假难辨的推销、疯狂转发的谣言、发腻的“鸡汤”、考验友情的积攒……从而产生这样一种现象,微信上的人越来越多,但发言却越来越少;屏蔽的越来越多,互动的越来越少,这正应验了罗宾·邓巴的“150定律”,朋友圈不堪负累,最终会激发“自洁模式”,净化我们的朋友圈,甚至关闭朋友圈。

  我们最初追崇朋友圈,就在于它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越来越忙的我们,将其视为现实生活的延伸,分享心情、关注彼此;展示自己、交流心得。可以说,朋友圈打造了一个半私密人际交往环境,一开始,朋友在抒情,我们点赞;后来,朋友晒幸福,我们在羡慕;而现在,朋友在卖货,我们已屏蔽……从真挚的友情到“点赞之交”,不是我们所寄望的朋友情,我们还发现,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也不是真朋友,至此,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脚投票”。

  而回到现实空间,我们大可以把“赞一赞”的时间拿来和朋友“聊一聊”,无聊而刷朋友圈俨然会带来更大的无聊。其实,朋友圈关还是不关,都是个人选择,更何况“屏蔽”或者说越来越少的动态,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抗议”,所以,微信功能的演进和边界的坚守,关键还在于它自身的定位以及相关规则的制定。而我们,“朋友圈”关不关闭,朋友都依然在那里!又或是有另一个圈在等着我们。

  三言两语

  我们已经离不开朋友圈了。

  ——周全军

  太迷恋了,不是迷恋于发,而是迷恋于看。

  ——张亚平

  皇帝临朝批阅奏章的感觉。

  ——贺伟

  微信朋友圈几乎就是整个交际圈了,如何逃离?

  ——魏京红

  不管朋友圈多方便,还是要定期和好友见面。

  ——张梁

  遇到卖东西的,直接屏蔽。

  ——张盼童

  善用朋友圈是个技术活。

  ——杨凡

  刷朋友圈固化了我们对手机的依赖,并因此疏远了亲情和现实生活,该适当逃离了!

  ——刘志伟

  总结,朋友圈该刷还得刷,这是习惯,更是大家的习惯,最重要的是可以听到和看到朋友们因为时间和距离不能和你及时分享的喜怒哀乐;朋友该见还得见,很多事不是一个微信语音就能说清楚的,必须见面聊,跨越时间和距离见面,或许是许久未见的,俗话说距离产生美,说不定,许久见一次感情也加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