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资讯
访谈稿(采访同学的采访稿范文)
2021-07-04 23:17  浏览:0

采访人是记者要求新闻人回答特殊问题的一种方式,是记者有目的地对相关人士进行特殊采访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以记者与人物的对话为基础,获取直接材料,穿插背景材料。

比一般报道更详细生动。面试者和记者是独家采访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面试特点在& # 8221;专业& # 8221;话说,重点是参观。人物访谈不仅强调新闻、政治,更强调可读性。与其他新闻形式相比,个人访谈的可读性具有亲和力。所以很受观众喜爱。

很难写对人的采访,因为对人的要求高,关注度高。很难写一个人物的采访,因为它不简单,而且写的人物有鲜明的特点。如果读者能记住这个人物,并将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就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采访。

生动的人物,典型的例子,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面试的成功与否。记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沟通是最重要的方式。选得好,选得细,对人物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就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差异,更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就觉得可信、可亲、可学。如果面试失败了,就算是精心操作也写不好。记者的提问技巧对于采访的质量尤为重要,问得好、问得准有助于打开被采访者的话匣子。

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缺点:

第一,问题太大,太空洞,让受访者不知如何回答。有些记者还是喜欢采访& # 8221;感觉怎么样& # 8221;等等& # 8221;第三个问题& # 8221;老生常谈。

第二,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做到简明扼要。提问让受访者失去了他们的观点。有的记者轻描淡写地改写问题,发言达不到预期。他们往往文字功底极好,但不会说好。他们在理解上也有偏见:认为讲究口才是摆阔,不务实。经常有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很多绕不开主题的话,比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是否打算补贴农村教育。说白了,不仅被采访者搞糊涂了,连记者自己都没听懂他说的话。

第三,记者采访态度不端正,知识面有限。有的记者提问时信口开河,不理解对方的回答,使对方产生心理上的怨恨,从而拉开与记者的心理距离。这些都无形中影响了受访者的谈话兴趣。

受访者容易出现以下情况:

第一,主观上,我配合面试,但是因为紧张或者激动,说不出话来。农牧民和基层工人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第二,被动应对面试。虽然开了口,但总是偏离主题或者有意识地回避记者的一些敏感问题。

第三,被采访者带领记者跑路,被采访者滔滔不绝地继续说。记者控制不住局面,采访花了很多时间,好像记了很多但没用多少,费时费力。

关于写人物访谈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不足和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供同行讨论。

首先,提前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采访时,记者要确立主题,提前围绕主题精心设计几个问题。有些问题可以当场发挥,但关键问题一定要做好准备。记者在采访前明确话题,既能保证采访的针对性,又能减少时间的浪费。记者一定要有几个问题切中要害,提前有充分的估计,不打无准备的仗。

有些口才不好的记者这样效果更好。第一,临阵退缩时可以自信不慌张。第二,可以提前练习提问。几个问题其实就是面试的大纲和思路。它帮助记者控制局面,引导采访者进入主题。在面试一个强势的商业女性时,女企业家见多识广,有很强的表达自己的欲望,话很多但总是跑题。所以提前设计的几个问题就用上了。扯远了,就问了她一个问题回来。

第二,用专家的话提问。行家一伸手就知道有没有。记者一开口,被采访者就能看出你知不知道他的事情,知道他的工作有多好。记者问外行人的问题,很难得到被采访者的认同,所以没有办法深入交谈,记者也很难去发掘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

记者要和被采访者做朋友,触动他们最敏感的神经,发掘他们的内心。最容易找到的共同语言是受访者的行业话题。这对于面试内向、害羞、胆小、难以启齿的被面试者是有效的。记者可以问一些熟悉的话题来引导他说话。最简单的就是跟农民说他的庄稼都施了什么肥;与牧民谈生几只冬羊羔;和司机谈谈车的型号和性能。

当然,你一定不能装懂装内行。比如记者采访一个典型的下岗再就业工人,被采访者是针织品工人。曾经长期面试纺织行业,对针织比较了解。面试的时候,我用了氨纶、细线针、圆织机等专业词汇给面试者一个惊喜。她认为自己很重视自己的职业,无形中拉近了心理距离。这次采访用了8个小时,被采访者把自己想说的不想说的都说了出来,把情况把握的很好,所以时事通讯写出来是真实的,有感染力的。

第三,问轻松的话题,安抚受访者的情绪。对于一些因为激动或紧张而无法迅速进入状态的受访者,为了让他们冷静下来,记者可以先聊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放松一下。通过放松话题让对方放松情绪,尽快缩短两人的心理距离。一盆花,一次经历,一个人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或者对方的兴趣爱好,都可以成为质疑的话题。

有一次采访一位英勇牺牲的警察妻子,警察小姑静不下心来,就问起了他们的女儿,问她如何从年龄上说和思考她父亲的死,然后引出了采访的主线。采访残疾音乐家方方(国际大奖获得者)时,他对采访很反感,又因为紧张而无法进行采访,于是问了古典吉他和民谣吉他的区别等熟悉的问题,让他放松下来。

四、避开面试,向对方询问感兴趣的问题,诱导他们配合面试。俗话说,采访也在诗外。丰富的知识对面试真的很有帮助。在采访一个决心改革的国家高级法院院长时,院长害怕宣传自己的坏影响。因为我事先知道受访者古文造诣很深,对法家思想和军事有很大研究,所以我就问他对韩非子、荀子、商鞅、陆《春秋》的评价,并通过商鞅的& # 8221;轻罪和重罪不会来& # 8221;,那么被采访者自然就谈到了他的改革。采访继续进行,改变了被采访者的态度。本来面试时间限制在半小时,却不知不觉延长到了五个小时。

5.提问时兼顾双方,问观众想知道什么。记者在采访人之前总是要仔细思考。站在读者的角度想一想,读者想了解这个人物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只有你心中想到了读者,读者才会喜欢看你的文章。同样,也要站在被采访者的角度考虑:他想告诉读者什么,他有什么好的经历和闪光点来开导读者。只有双方都想好了,记者提出的问题才会引起双方的兴趣。还要注意保护被采访者的隐私,不要问与主题无关的庸俗、好奇的问题。

六、记者的提问态度应真诚、客观,无个人倾向性。不要问暗示性的问题,以免诱导或限制对方的回答。以讨论和讨论的形式提问,而不是用生硬、武断的语气。根据对象不同,提问方式有提问、提问、引导、挑战。记者在与被采访者打交道时,要时刻记住自己穷而不欺,富而不谄媚,提问的语气要平和,说话要真诚,不能有训斥和嘲讽。

七、提问要开门见山,提问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提问的语言应该是开放式的,用“怎么样,什么,怎么样,等等”这样的词语应该更频繁地使用,以便给对方一个广阔的回答空间。不要像法官一样问:& # 8221;是,还是不是& # 8221;注意具体问题,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问一个农民:& # 8221;你知道如何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吗?”可分为:& # 8221;你身边的人买过假冒伪劣的东西吗?””买了该怎么办?去哪里找?找谁?”

八、提问要注意& # 8221;五不用& # 8221;:不要使用长句、倒装句、否定语气、歧义词,不要随意造词、使用特殊名词。多学学英语口语,把长句分成短句。

九、适当运用一些有挑战性的方法。充分发挥指挥员的作用。带着沉重尖锐的问题,一些回避话题的面试官不得不直接回答。在一次成功的面试中,你提出的问题不应该得到别人的附和,也不应该提出笼统的问题,而应该刻意突出他们犀利的一面。这个沉重的问题反映了记者的水平。著名记者法拉奇以其尖锐且近乎挑衅的提问而闻名。

在采访某单位致力于变革的领导时,他提出:& # 8221;如果你用这种强制手段进行改革,群众会告你专制权力,可能影响你以后的政治前途,你可能成为受害者。对此你怎么看?”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领导的重视和兴趣。采访结束后,他说:& # 8221;本来想处理的,但是看完资料了,但是你的问题逼着我说话。”在采访一位有争议的企业家时,我直言不讳地问道:& # 8221;人们对你的评价褒贬不一。对此你怎么看,如何评价自己?”这个问题打开了受访者的话匣子,撕破了他的防护服。后来受访者说:& # 8221;你是第一个涉及到这个问题的人,我立刻觉得你很了解我,公平平等的对待我。”

作者的目标是写一篇生动的人物访谈。要达到这个目的,关键是问好问题。向问题问好,迈出第一步,接近目标。

案例赏析:丁聪不老

目前,人们在媒体上成功采访并不少见。比如1997年11月23日《长沙晚报》刊登的《丁聪不老》(附后),从外观上看,虽然标题中没有“访问”二字,也没有“采访”一栏,但却是真实的采访人,可以作为采访人的范本。俗话说拿七分写三分。这次面试与其说是成功,不如说是成功。

丁聪并不老

10月,小阳春温暖的阳光洒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给人一种“暖春”的感觉。当我们在林峰饭店拜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我们有了“欣赏春风”的体验。一见到丁老,我们赶紧让座,他老婆沈大姐给我们沏了杭州的龙井茶。话题自然从丁老的健康说起。

丁老,1916年生于上海。他今年81岁了,但他仍然有着真正的黑发和红润的脸色。我问丁老:“你的养生之道是什么?所以说80不老?”丁老开心地笑了笑,说:“这真是个‘饲养员’!”用手指着沈大姐夫人说道。一句话让大家哄堂大笑。

在家里,沈大姐是真正的“家长”,里里外外忙个不停。特别是展览期间,丁老因身体不适住院,沈大姐家-展览-病房转了又转,展览圆满落幕。

我们像一家人一样交谈。我问丁老他的爱好是什么?丁老清声笑着说:“我不养猫,也不喂鸟。”沈姐姐插话道,“我只种一些草,比较好伺候。但他必须加上一个‘毒’字!”丁老介绍:沈同志种的仙人掌,身上长满了刺。他幽默地补充道:“所有的荆棘当然都是毒草。”房间里的每个人似乎都明白了这个信息,互相嘲笑。

50年前,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就知道丁聪是一个著名的漫画家。抗战时期,他的讽刺漫画影响深远。1945年讽刺国民党政府官员腐败的《五子入学院》,禁止普通人发言的《好人雕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期从事编辑各种画报,设计舞台美术。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人民画报社副总编辑。1957年后,他的创作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中断,直到20多年后的1979年,他才重新创作讽刺漫画。那时候“小丁”已经是老人了。然而他真的来了个“青春焕发”,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

1980年后出版《阿q正传插图》、《丁聪漫画丛书》、《古代趣味画》、《今天趣味画》等。,最近还推出了《绘画中的双百隐喻》。这本书是陈思毅先生写的,丁聪画的。曾经是《读书》杂志每一期刊登的图文。王蒙、严文井、王朝文和方成为这本书作序。这本书虽然是以古文的形式写的,但是每一个字都在讲故事,难怪读者如潮水般涌来。

当我拿出《中国当代漫画家词典》让丁老签名时,丁老笑着说:“不要看词典上我的名字,这只是个名字。不要总是第一个看我,因为我的‘丁’笔画最少!”他一边说,一边在书上写了一个碑文。我看的时候,他真的写了“丁聪,我面前的顾问”。大家都说丁太太谦虚。p然后,我们谈了如何幽默,如何让人发笑。丁老笑着说:“清官出反腐报告,老百姓觉得正常,不可笑;如果一个贪污受贿的人在台上讲他的反腐,会有搞笑的效果。但是,光是让人笑是肤浅的,真正的幽默是让人笑后思考,思考后叹息甚至哭泣。幽默讽刺,一定要把善意藏在笑声里,戳穿邪恶,化解邪恶,才能成功。”

说起丁老的笔名“丁晓”,丁老介绍:丁晓简单好记,好写。国民党时期他不是整天抓青年吗?小丁的意思是他不是“壮汉”,而是小人,也就是小人。一边说笑,虽然丁老和大三一样开朗活泼,但我们还是叫他“丁老”,因为毕竟我们也面对着一个80岁的老人。

丁老没有老年,暮年也没有情感。他的创作如此丰富,当然与他的人生积累、形象积累、技巧训练有关。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那种完美的状态。"

很明显,这个人物访谈的作者李英宗把自己当成了导演。作者在采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首先谈到了丁老的健康问题。当时已经80多岁的丁老,自然乐意谈这个问题。这找到了打开丁老话匣子的突破口。

接下来作者和丁老聊了聊爱好,讽刺,幽默。与被采访者交谈是人物访谈的重要指导方法。这种方法叫做语言引导。

最神奇的是,在和丁老谈幽默之前,作者拿出一本以丁老为顾问的《中国当代漫画家词典》,请丁老签名。这叫行为引导,是性格面试中另一种重要的引导方法。

因为作者的成功引导,不仅打开了丁老的话匣子,还吸引了丁老的妻子作为配角时不时的插话。这是作者在采访中所期待的。

一般情况下,有了主角的言行,人物访谈基本就能写出来。如果有主角的言行,配角的言行,还有作者的言行,那么可以写一篇比较生动的人物访谈。

作者在指导丁老夫妇的同时,也观察了当时的场景和丁老的长相。因此,这次人物访谈包括作者的提问、行动的叙事和丁老漫画创作的叙事;有对丁老画像、语言、动作的描写,也有对丁老语言的描写;有关于丁老的抒情讨论。文章内容丰富,表达丰富多彩。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要写好对人的采访,首先要采访好的人。在采访人物的过程中,作者要把采访当成一场戏的排练,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导演,自觉地把被采访者当成主角,自觉地把被采访者身边的人当成配角。作者要用语言和动作来引导主角和配角,用笔把主角和配角、言行和当时的场景拍下来。另外,在后期处理的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表现方法。如果你能基本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写一篇读者爱看的人的采访。

但是,人物访谈的收集和写作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应该具体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