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武县,有一个保护完好的“国家级传统古村落” 石门村,仅被认定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的明代建筑就有10栋
明代古建筑群,掀起你的盖头来
△ 石门村古建筑群。周开发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秉钧 通讯员 周智忠 李进科
临武县花塘乡石门村坐落在通天山脚下。村前有明代碉楼、石龙桥,再往前是半圆形的水塘。从村口望去,一排排明清建筑飞檐翘角,引人注目。
石门村始建于宋代,因村子后面的山上有天然溶洞且巨大如门,故名“石门村”。目前村里保存有明清时期古建筑50多栋,被认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明代建筑就有10栋,是我省目前发现保存最多的明代古建筑群,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级传统古村落”。
村民介绍,古建筑群以池塘为中心,向后及两旁渐进扩展,房屋排列有序,疏密有度,布局合理。站在高处俯瞰,整个村庄呈一个巨大的八卦形。
祠堂、官厅、碉楼、巷道——我省保存完好的最大明代古建筑群
“石门村明代古建筑群中,较为有名的是古祠堂和士林官厅及其故居等。”临武县住建局分管传统古村工作的副局长邝献雄介绍,村里古祠堂即蒋氏宗祠,士林官厅是明代进士蒋士林回乡接待来访来客的场所。
蒋氏宗祠,是石门蒋氏的总祠。祠堂分三进两天井。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为中厅;第三进为正厅,供奉祖先的地方。三进两侧均有厢房。整个祠堂由70多根木柱支撑,构成一个复杂的顶梁结构。祠堂外围以青砖墙。“这样的祠堂还有两个。”邝献雄介绍,3个古祠堂,结构、大小基本相当。
跟随邝献雄,记者来到蒋士林的官厅。士林官厅虽有些墙体已垮塌(已列入住建部门修护项目),但仍可感受其非凡的气魄。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穿斗式木构架,外墙青砖;进大门有太师壁,壁后天井,天井两侧有厢房;天井后正中为大厅,用以会客等;厅两侧有主人用房,可作书房,亦可宴客。
“蒋士林,生于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殁于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中进士后入翰林院,后外放今湖北孝感县。”邝献雄告诉记者,蒋士林是石门蒋氏迁居临武石门以后最有名的官宦。
在官厅左侧,中间隔一小巷,是保存完整的蒋士林故居。故居两层,占地约300平方米,由两部分组成,靠官厅一侧为厨房、杂房;厨房左侧为蒋士林起居室。士林故居结构与官厅类似,但不甚高大,体量小了很多。
村里另外还有10余栋明代民居,其中保存基本完整的有7栋,其他的则已经垮塌或半垮塌(已列入当地住建部门修缮计划)。这些民居结构基本相同,进大门为天井,天井两侧为厨房及杂房,天井后为大厅,大厅两侧为住房。民居为两层,建筑面积大都约200平方米,穿斗式木构架,外墙青砖,屋顶盖小青瓦。难得的是,这片明代民居中间,很少现代建筑,半垮塌的房屋仍可按原样修复。
“石门古村是如何被认定为全省最大明代古建筑群的?”记者问。
“早几年,省文史专家谢武经发现这个古建筑群后,对其规模、种类有了‘全省最大’的基本认定。”邝献雄介绍,后来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柳肃带队,文史专家谢武经、何春平、刘则等组成的专家组考察进一步确认,石门村的明代建筑群为我省保存数量最多的明代古建筑群。
除了古祠堂和古民居外,坐落于村边的还有明代碉楼、石龙桥、昭王庙、戏台、风水堤等。现存碉楼,长、宽、高均为10余米,大门朝北,墙上有瞭望口,亦可作土枪射击孔用。石龙桥为单孔拱桥,跨度7米,高6米,宽4米;桥边现存有明代“新建石龙桥碑”。风水堤还在,古木参天。
邝献雄还带记者参观了村内具有浓厚明代色彩的巷道、排水设施、池塘,均保存完好。
木刻族谱、乾隆牌匾、祭祀神龙——村内古文物古习俗丰富多样
“始由江西泰和城东至道州,于1245年由道州迁临武,择蓝坡定居。”石门村《蒋氏族谱》记载。
石门村有一套清光绪年间木刻版全本《蒋氏族谱》的印刷母版,由210多块木版雕刻组成,属全省罕见。目前省级文物部门拟将其申报为国家一级文物。
石门村还收藏有清乾隆时期的牌匾、抬神古轿、古戏剧服饰、古戏剧官帽、古木家具、古木雕饰等诸多珍贵文物。
“石门村不仅文物多,而且流传下来的古习俗也丰富多样。”村党支部书记蒋助兴自豪地说,村里古习俗“二月二龙祭”已成为郴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后的龙山有一个溶洞,因里面龙潭内有一条活灵活现的白石龙,被称为临武龙宫。临武龙宫受到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推崇,在《徐霞客游记》中留下了800多字的记载。石门村敬龙爱龙,源远流长,因此也就有了“二月二龙祭”的传统习俗。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时节,石门村都要举行盛大的祭龙活动,全村男女老少参与。
“这一天,全村人像过节一样欢聚一堂,敲锣打鼓、祭龙、舞龙、演祁剧、聚餐等,外村人也会来凑热闹,场面宏伟壮观。”蒋助兴兴致勃勃地介绍,祭神龙仪式独具特色,其主要流程有龙泉吸水、龙惠厨堂、请龙出洞、龙吐金身、神龙治水、龙伏虫灾、谢龙感恩、龙佑石门、龙归龙位等,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
石门村,历来有唱祁剧的传统。村里招待贵客、举办宴席等,都会唱祁剧。村里有一套传统的祁剧班子,还保存着一套清代的古祁剧头饰和服装。
邝献雄介绍,临武祁剧是省级非遗项目。自清朝中叶传入临武。祁剧与临武本土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独具地方特色。石门村唱的祁剧,就是临武祁剧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保护、修缮、开发——石门古村焕发新的生机
集古建筑群与古文化于一身的石门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但石门村村民根据族规(村规民约),世世代代格外珍惜先辈留传下来的瑰宝,才有了全省目前保存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
“小时候听父辈讲,村里不管多穷,都会筹集资金维护祠堂、官厅、石龙桥等,因为这是整个村庄的荣耀。”村党支部书记蒋助兴介绍,早在1996年,族人对石龙桥进行了维修;2001年,族人对蒋氏宗祠破损处进行局部维修。
蒋助兴告诉记者,近几年脱贫攻坚,石门村把旅游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村里对保护古建筑等文物更加重视,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2014至2018年,村民自发筹资100多万元,对道公厅、凤公厅、蒋士林故居部分倾斜的墙体等破损处,按原貌维修。
在石门村走访时,记者看到工人正在修复一栋明代民居。据介绍,村里根据住建部门的修复设计要求,在不改变外貌和内在布局的前提下,对该建筑的主要承重结构和室内其他结构进行维修加固,修旧如旧。
临武住建部门通过争取上级相关政策,制定了“石门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19—2035)”,以“整体保护,重点整治,发展旅游,改善居住”为总体纲领,将石门村传统村落定位为:以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为背景,以独特的龙文化为依托,以徐霞客寻龙寻踪、传统村落游赏、民俗文化体验为特色的中国传统古村落。
“规划明确,石门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范围以明代古建筑群为核心保护区,以其周边为建设控制区域,规划总面积350亩。”临武县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钟英建介绍,近几年将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石门村保护及旅游开发。
随着对古建筑不断加强保护与修缮,不少投资商把目光瞄准了石门村。去年6月,郴州上席民宿投资商与村里签订协议,一期投资2000万元,在村里新建13间民宿及古陶厂等。去年11月营业后,节假日民宿客房供不应求。
今年结合乡村振兴,石门人干劲更大,利用村内空闲地,二期启动仿明代古街、古广场等项目建设。开发商告诉记者,仿明代古街正在建几十个明式商铺,石门村的香芋、香猪、临武柚等农副产品,将有新的展示平台与销售渠道。
“我们村有居民628户2536人,以前有贫困户219户772人,通过发展旅游,村里摘了贫困帽,村民脱了贫。依靠这个产业,相信村里的振兴是指日可待的。”蒋助兴信心满怀地说,去年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近8000元,村民尝到了古建筑、古文化保护开发的甜头。
古老的石门村,正焕发新的生机!
[责编:姚茜琼]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