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资讯
古田温州人(温州哪里人)
2022-09-29 17:49  浏览:0

中华姜姓的先祖是炎帝,这是毋庸置疑的共识。炎帝有两个炎帝,魁隗氏炎帝在先,神农氏炎帝在后,两者同源,均居住在 “姜水“(是渭河的一条支流,在今陕西岐山县)河畔,皆以姜为姓。据历史学家王大有先生考证,魁隗执政初年是公元前5008年,神农则为公元前4766年,魁隗比神农早242年。因此,中华姜姓的最早先祖是魁隗炎帝,而不是神农炎帝。

远古帝王之姓依次是:伏羲姓风,两朝炎帝姓姜,仓颉姓风,蚩尤姓姜,黄帝姓姬,少昊姓己,颛顼姓妘,帝喾姓姜,帝挚姓姜,唐尧姓姜,虞舜姓姚,夏禹姓姒,商汤姓子,周王姓姬。这15个远古王朝中,姜姓占6个。中华之姓最为久远的姜、姬、妘、姚、姒等姓都是 “女” 字旁,据考这是远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

中华姜姓都说自己是姜太公的后裔,此说未必属实。鲁豫苏的姜姓大多是姜太公后裔,有案可稽,可信可靠,而闽粤琼及温州姜姓缺乏实证史料,不能断然下结论。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他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灭商建周,被封于齐,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国是当时姬姓周天子分封的十二诸侯中少有的异姓大国。传至齐桓公姜小白励精图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强国,姜姓几乎是与周室姬姓并列的显族。目前鲁西和豫东交界地区姜姓村民中保存的《姜氏族谱》,记载着姜太公以下历代人名、繁衍、支派、迁徙以及重要事迹的史实,跨时3000多年,共传97代。该《姜氏族谱》共7卷,约18万字,是中华延续代数最多、历时最长的一部宗谱。

姜太公封侯齐国后,姜姓共传20代,立国君30位。齐康公姜贷是姜齐最后一位国君,被田氏逼迁于海上,姜姓遂失其国,姜齐变成田齐。姜贷死,其弟姜诚、姜雍两人南逃于淮郡(今江苏淮安)延续了姜姓家族在淮的繁衍生息,一直延续到第74代。明初洪武年间,姜太公75代孙裔姜茂周因 “军户苦累” 逃出淮郡,往北至兖州寿良(今山东阳谷县)。据《寿良姜氏族谱》,姜茂周后裔今散居山东阳谷县、梁山县、东平县及河南台前县等40多个村庄,至今已传22世。这些都是姜太公真传后裔。

那么浙江温州姜姓始祖到底是谁?今温州有个谱牒专家王俊海,永强天河镇环川人,清华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农业部工作,他在环川文化乐园三楼收藏有300多个书柜的全国230多个姓氏1万余册的复印谱牒,而且他用基因染色体的测定来研究姓氏家族的脉系和亲疏。通过王俊海的《白水姜氏世系考》一文,再经谱牒资料的整理,可以厘清温州各地姜姓源流和分布。

旧传温州白水姜姓出自天水郡敬胜堂,由闽长乐而涉。宋元兵燹,谱牒无存,惟留先世遗纸一幅,得其行第而失其详传。今台北图书馆馆藏姜氏宗谱记载:“唐相姜公辅贬为泉州别驾,五世孙姜誉唐末永嘉尉,后隐居不仕。”《新唐书 · 姜公辅传》记载 “爱州日南人”。这就给出了正确答案:温州姜姓的始祖是生于今越南清化的姜公辅,温州姜姓的始迁祖是姜公辅的五世孙姜誉。然而,姜公辅的祖先是否为祖籍甘肃天水的蜀汉名将姜维,姜维的祖先是否是姜太公呢?这些有说是传说附会,不可轻信,也有说是可考可证。

说回姜公辅(730~805年),字德文,唐代德宗时任左宰相。贞元元年(785年)姜公辅奉旨钦修天下姜姓3758宗系宗谱,其统谱至今仍有续本在世。泾原兵变时,在德宗逃亡途中因谏言阻止建塔厚葬唐安公主,被贬为左庶子(太子老师),后又贬为右庶子,再贬为泉州别驾(副刺史官职)。姜公辅是姜姓最早入闽者,卸任后在泉州南安县九日山麓筑室隐居,他在泉州居住了14年,死后葬于九日山。姜公辅的福建后裔不少,大部分居住在石狮市。(据考其祖父:姜神翊,舒州刺史。父亲:姜挺。弟弟:姜复,比部郎中)

关于姜公辅的籍贯,《旧唐书》写道:“姜公辅,不知何许人”。一百多年后,成书于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年)的《新唐书》则说:“姜公辅,爱州日南人”。《新唐书》卷七十三也记载:“九真姜氏,本出天水。舒州刺史神翊。挺。公辅相徳宗,复比部郎中”。意思是姜公辅的祖父是姜神翊;父亲姜挺;弟弟姜公复在唐朝当比部郎中官。以后很多作品都根据此句,写姜公辅的贯籍在甘肃天水。与《新唐书》内容近似者,有元代流亡在中国的越南学者黎崱,他编辑了《安南志略》,曰:“姜神翊爱州人,为舒州刺史。姜公辅,神翊孙,挺子也。唐徳宗朝,第进士,补校书郎” 。在福建南安九日山下的《唐相姜公墓碑记》说:“公爱州日南人”,也是同意《新唐书》的说法。

越南最有名的历史书《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唐德宗始兴元年,九真姜公辅仕于唐第进士。” 此外,越南阮朝书籍《大南一统志》记载:“世传公辅之先自天水徙南海,至其祖为钦州参军,始贯遵化。父徙家九真,籍爱州日南县。”《大南一统志》也很清楚地写姜公辅的籍贯为“安定县人”。这本书还有记载姜公辅的“世传祖基在弘化县凤翊社而母贯则在山隈社”,他的祖父神翊在钦州当参军,这跟很多清代书籍记载的内容一样 。

此外,越南阮朝明命十三年(1832年)清化文人汝伯仕的《姜公辅事状考》明言:“姜公辅,字钦文,爱州九真县古险坊人。” 并说:“姜氏之先,自陇西天水徙居广州南海,至姜神翊始籍居爱州。及神翊为钦州参军,因寓钦之遵化,后累迁舒州刺史,生子挺,挺以荫得补县令(某县未详),生公辅。今清化安定县山隈社有‘姜相公祠’”。据汝伯仕考证姜公辅应作爱州九真人而非日南人。另一部编于阮朝绍治五年(1845年)之后的《人物志》则说:“公爱州山偎社人。”

目前,在越南清化省、河内市都有《姜氏家谱》存在。清化省安定县定成社山隈村的“姜相公祠”(又名“状元祠”或“姜公辅故宅”)所保留的《姜氏家谱》,包含《姜宗事迹》(内有《姜公辅平章制》)、后人题诗,以及姜公筵成泰壬寅年(1902年)所撰世系表和各种祭文。它和河内市石室县石舍社安村的另一部《姜氏家谱》,内容稍有差异,但对姜公辅籍贯、家世的介绍基本一致。这两部《姜氏家谱》都肯定姜公辅籍贯在爱州:“爱州日南人,九真安定即其地也。姜姓神翊公生下姜公侹,迹未详。公侹生下长姜公辅,入相,返驾南邦;次姜公弼,后改复,留居北国。”比较特别的是,《姜氏家谱》说姜公辅“返驾南邦”,不过这显然与事实不符,或许泉州也被视为南邦?。

越南汝伯仕《姜公辅事状考》

越南清化省《姜氏家谱》

越南姜公辅故宅的”姜先生祠碑”

越南河内市石室县”姜族祠堂”

越南广南省姜氏宗族祭典

关于姜公辅的生平事迹,中国《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资治通鉴》《太平寰宇记》《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等历代书籍都有记载,《旧唐书》说他:“登进士第,为校书郎。应制策科高等,授左拾遗,召入翰林为学士。岁满当升官,公辅上书朝廷,以母老家贫,以府掾俸给稍优,乃求兼京兆尹户曹参军,特承恩顾。才高有器识,每对见言事,德宗多从之。”《新唐书》描述在德宗皇帝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姜公辅直言朱泚之乱而升为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一职 。次年(兴元元年,784年)四月,姜公辅被降职为左庶子、右庶子,原因是姜公辅谏阻德宗造塔厚葬唐安公主。最后,他又被贬为泉州别驾,隐居13年,死后,秦系将他葬于南安九日山上。

这方面,越南书籍也有很多记载,例如黎崱的《安南志略》提及:“汉唐时尝贡进士明经者,李琴、张重、姜公辅是也。”又如汝伯仕的《姜公辅事状考》,乃参考《旧唐书》《新唐书》《安南志略》等书而撰成,他描述姜公辅:“有高才,遇事能敏识,当我国内属唐,举唐进士第,制策异等,补校书郎,转左拾遗,岁满当迁,乃上书以老母赖禄养,得兼京兆府户曹参军,召为翰林学士”。此外,越南阮朝《大南一统志》清化省人物条目,描写姜公辅生在安南,当唐朝大官:“授拾遗,每进见,敷奏详亮,德尊(宗)器重之。常请诛朱泚,不从。及德尊(宗)幸奉天,思其言,擢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因谏厚葬唐安公主事,罢为左庶子。” 上述《姜氏家谱》则说:“公辅有才,高能敏识。唐德宗年间举进士,制策异等,补校书郎,转右拾遗”云云,这里明确说姜公辅举进士是在唐德宗年间,也是比较特别之处。

姜公辅最后被贬至泉州,《旧唐书》说是贞元八年(792年)十一月,唐德宗对于陆宣公屡次帮他求官感到愤怒:“贬右庶子姜公辅泉州别驾”,从此姜公辅在泉州定居十三年。顺宗即位时,拜姜公辅为吉州刺史,还没上任就死了。宪宗时,“赠故吉州刺史姜公辅礼部尚书” 。越南《大越史记全书》也说:“……下迁太子左庶子,又贬泉州别驾。唐顺宗即位,拜吉州刺史,未就官,卒。”《人物志》内容雷同,不过没有提到泉州,只写道:“宪宗时,赠礼部尚书,赐钱物归葬。”

关于姜公辅遗世的作品,在中国古籍中可考者有《白云照春海赋》和《对直言极谏策》,未知撰于何时。到了宋代,李昉等编辑《文苑英华》时收集在卷十二、卷四百九十;到了清代,则被收入《御定历代赋彚》卷六,《御定渊鉴类函》卷五、卷一百二十二,《钦定全唐文》卷四百四十六等。

在越南,相关典籍大都详细记载姜公辅的生平事迹,但很少留意到姜公辅的作品。汝伯仕参考过很多中国书籍,他在《姜公辅事状考》中引述了姜公辅《白云照春海赋》现存原文,并且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唐试进士以诗赋,观李程以《日五色赋》成状元,而公之赋云海者,清丽过之,况于策又异等乎?可知公举进士,是首举为状元。”不过他并不晓得《对直言极谏策》仍留在人间,故感叹道:“独于策文不传,为可惜也!”

查阅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姜公辅的出生地今越南清化在西汉朝属交趾刺史部九真郡,东汉朝属交州刺史部九真郡,三国东吴和两晋都属交州九真郡,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分交州置爱州,属爱州九真郡,隋唐承袭之,五代及以后不在中国版图之内。《新唐书》记载的 “爱州日南人” 应改为 “爱州九真人”,日南郡在九真郡的南边。在今越南的姜公辅故乡清化省安定县定成乡建有 “姜相祠”,祠横匾题 “状元祠”,门联题 “风雨已摧公主塔,海云长照状元祠”,属于越南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姜公辅被当地越南人封为上等福神而受到祭祀,每年都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因此姜公辅的后裔被称为 “九真姜姓”,今广东、福建、海南、广西、台湾、温州的姜姓多为 “九真姜姓”,其脉系与山东、河南、江苏的姜姓有很大差异。

姜公辅的五世孙姜誉,字可与,是唐末福建长乐府古田(今宁德市古田县)人。唐代光启年间(885~888年)官拜永嘉尉,在温州当武官,后因避黄巢兵乱而隐居于大罗山东面的白水姜家坦(今永强天柱寺西北山中),死后葬于姜家坦。今此地有姜姓古墓两座,2009年姜氏族人得墓砖一块,经科学测定为北宋初期海蚀泥土制造。唐代和宋初今永强平原还是一片汪洋海域,姜家坦是临海的山地,故称高地。白水姜家坦高地的居住历史远早于山麓 “白水郑” 的郑宅和 “白水刘” 的刘宅。今姜家坦高地村落荡然无存,仅立有龙湾区文物保护点 “姜家坦遗址” 石碑。

姜誉长房之孙姜顼,北宋时官拜苏州知府,辞官后定居温州府城。姜誉次房之孙姜柏,在宋初向西迁居潮川(今鹿城山福镇下湾村一带),成为潮川姜氏始迁祖。姜顼一脉人丁旺盛,枝繁叶茂,传至三世孙(姜誉五世孙)兴字辈繁衍至八房,其中兴六姜禧,又名姜辉,字友言,初任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升学士拜平昌伯,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获朝廷圣旨颂赞。元祐四年(1089年)姜禧合家与和尚善辉共同建造 “姜合桥”,旧时此桥是出入天柱寺的必经之路,今桥仍在郑宅村天柱路北侧的白水河上。可见姜禧仍居温州,并与老家姜家坦高地族人时有往来。

姜顼生子宜一,宜一生子道一道二道三。道一生子兴一兴二兴三兴四,道二生子兴六兴七兴八,道三生子兴五。兴六生子如一如二如三如四如五如六。如一娶吴令之女,生子礼一礼二。礼一生子行一行二行三。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温州遭遇特大台风袭击,人亡地荒,宗族星散,姜礼二(姜顼六传五世孙)迁居福建长溪赤岸(今霞浦县松港街道赤岸村)。逾67年后因赤岸战乱,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礼二之孙三人返迁温州,长子居瑞安南社乡孙桥(今飞云镇孙桥村),次子居瑞安白门横塘(今丽岙白门姜宅村),三子居平阳泗溪,后转藤桥宋岙底。再逾百年后,至元末明初,瑞安南社的礼二后裔三兄弟中的姜仁一(1342~1401年)名道昌,字谷谅,号谨斋,迁居永强沧河,成为沧河姜姓的始迁祖。姜仁二,名道盛,字谷文,号华光,迁居永强桥北村北山下,成为北山下姜姓的始迁祖。姜仁三,名道遂,字谷铭,迁居瑞安梅头东溪(今龙湾海城东岙村),成为东溪姜姓的始迁祖。梅头东溪的姜姓一支后来迁居永强沙南门前姜(今海滨沙南村门前姜自然村)。梅头东溪姜姓出了一位明代著名书法家姜立纲。

永中沧河姜氏从始祖 “仁” 行繁衍至今 “方” 行,历640年,传21世,今族人逾万,灶过三千,分为东六西九共15房,我属于沧河东六房18世 “启” 行。乾隆早期,我的祖上第12世姜云宰因供职吏部,由永强迁居温州府城西郭外,至今已传九世,逾270多年。

姜顼五世孙礼一的三子姜行三,初任泰和县尹(元代县令称县尹,明清称知县),后升温州同知(知府的副职)。行三生子智一智二智三智四。智一居永强白水姜家坦下岙底高地,以守祖业。智二生三子,分居平阳万全姜垟、温州龙首桥(百里西路八字桥与大桥头之间)等地。智三后裔分居瑞安马屿姜家汇、后姜等地。

居住永强白水姜家坦高地的智一生子显一显二显三显四,显一仍守白水姜家坦祖屋,显二迁居平阳万全姜垟上姜,显三姜文迁居仙岩渔潭。留守姜家坦的显一生子恭一姜树统,字兆伦,号建源,生四子,除长子姜成一留守白水高地外,其他三子慕源、思源、奉源均外迁,其后裔迁居永中寺西村西姜,自成西姜姜姓一脉。西姜位于永中旧城区之西,有别于沧河和北山下姜姓居东,故名。有传永中西姜姜姓来自金华兰溪太平乡西姜(今兰溪市水亭畲族乡西姜村),这是 “西姜” 的牵强附会。

恭一长子姜成一,衍白水高地一脉。后数传至姜廷秀,幼年随母迁居苍南麟头(旧属宜山凤江乡,今属龙港镇),成为麟头姜姓始迁祖。著名数学家姜立夫、姜伯驹父子就是麟头姜姓后裔。

以上温州姜氏均属天水郡敬胜堂,但另有一小支姜氏异脉,属天水郡务本堂,即平阳凤巢溪头(今腾蛟镇溪头街村姜宅自然村)姜姓,他们是唐高宗宰相姜恪之后,明末清初从山东淄博迁入平阳溪头,是一支真正的姜太公后裔。

自从姜公辅的五世孙姜誉迁居温州,姜姓在温州繁衍生息了1130多年,可谓源远流长,瓜瓞绵延。如今姜姓族人遍布全市各地,集中分布在龙湾,龙湾主要分布在沧河、桥北、东溪、寺西、沙南等地。其次分布在临江潮川、丽岙白门、飞云孙桥、马屿姜家汇、万全姜垟、仙岩渔潭、龙港麟头、凤巢溪头等地。温州姜姓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地列下:

龙湾区永中街道沧河村(永强沧河)、龙湾区永中街道桥北村北山下自然村、龙湾区永中街道寺西村西姜自然村、龙湾区海城街道东溪村(又名东岙村)、龙湾区海滨街道沙南村门前姜自然村、龙湾区蒲州街道屿田村上滩头自然村、鹿城区山福镇下湾村一带(临江潮川)、鹿城区广化街道西郭外、瓯海区丽岙镇白门社区姜宅村、瓯海区仙岩镇渔潭村中村(山根、帆游)、瑞安市飞云街道孙桥村、瑞安市南滨街道沙园村南门街、瑞安市马屿镇姜家汇村、瑞安市马屿镇后姜村、瑞安市曹村镇姜山村、瑞安市桐浦乡坳头村、瑞安市桐浦乡根溪村、乐清市黄华镇北山村、平阳县万全镇姜垟村(今属昆阳镇)、苍南县凤江乡麟头村(今属龙港镇)、平阳县腾蛟镇溪头街村姜宅自然村(凤巢溪头)等。

最后多言几句:关于姜公辅、姜维、姜夔

姜公辅是汉化越南人还是侨居越南的中国人?据考是侨居越南的中国人。根据《姜氏家谱》及地方志材料,姜公辅是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姜维(204-263)的后裔。据《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姜维传》记载: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今甘肃甘谷)也。……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魏将士愤怒,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

《新唐书》卷七十三下《宰相世系表三》下:汉初,姜氏以关东大族徙关中,遂居天水。蜀大将军维,裔孙明,世居上邽。……九真姜氏,本出天水。舒州刺史神翊。挺。公辅相徳宗。复,比部郎中。

民国姜希辙等纂修《姜氏家乘》卷首《姜氏前谱世系总录》说:《苕上谱》云:“邓艾之役,妻子皆诛,似覆巢已无完卵。而《唐书》又言大将军裔孙明,世居上邽,则上邽确有侯子姓在矣。顾姜氏上邽外,复有九真一望,《宰相系》以为同出天水,然不言出大将军也,乃《旧谱》有自大将军至忠肃公世系,委委原原似非漫然无据者,姑录之,俟博雅者辨焉。

大将军生两子,曰识、曰试。识,为蜀汉车骑将军,八传至明,后魏衮州刺史,流寓秦州,是为上邽姜氏。试,为汉胶州刺史,蜀亡,留家日南,是为九真姜氏。试生固,固生靖,靖生康,康生肇,肇生廉,廉生实,宋骁骑将军,实生琛,齐御史中尉。琛生烨,梁录事参军。烨生经,梁散骑常侍。经生开之,陈镇远将军。开之生选,隋蒲州司功。选生诲,唐吏部郎中。诲生硕,太常卿。硕生庆,校书郎。庆生著,通事舍人。著生翰,御史里行。翰生神翊,舒州刺史,乃由爱州徙钦州,至此为十九世矣。神翊生两子,曰抗,曰挺。抗,弘文馆直学士,挺,给事中。挺生公辅,字德文,唐德宗建中状元,旋拜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谥忠肃,见《新唐书》,由钦州徙广州,为二十一世。

依此推算,九真姜氏是姜维之子姜试而来,姜公辅是姜维后裔,公辅祖父姜神翊由爱州迁钦州(今广西钦州县),姜公辅时由钦州迁广州(今广东省广州)。

姜公辅祖父神翊以上之先世,因年代久远,难于详考,自神翊而公辅各代,则都有记载,可资查证。据《钦州志》、《广东通志》、《闽书》、《潜山县志》和《灵山县志》及阮元案语,姜神翊为唐遵化(今广西灵山)县人,曾居住在廉州府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姜山。开元、天宝间,历任钦州参军、建州(今福建建瓯县)刺史、舒州(今安徽潜山县)刺史,公辅之父姜挺为盛唐(今安徽潜山县)县令,姜公辅祖籍不在爱州。公辅其母是灵山黄氏,公辅家是在其父姜挺时期才从钦州迁到九真(今越南清化),占籍爱州的,姜公辅并不是越南当地人,而是中国人。

再说到姜夔(1155-1221)的家世。据清乾隆乌程姜虬绿编《九真姜氏世系表略》记载:姜氏望天水,后分上邽、九真两系。公系本九真,故《春日抒怀》有”九真何苍苍,乃在清汉尾“语。姜公辅至姜夔世次为:公辅-忠(左拾遗)-诚(贞元十六年进士,少府大监)-援(唐末荆州录事)-照(五季南平高氏辟从事)-静(宋初肇庆府判)-泮(饶州教授,因家上饶)-岵(承信郎)-偁(光禄寺簿)-颐(太常博士)-俊民(绍兴八年进士,秘阁修撰)-元鬯(太学录)-噩(绍兴三十年进士,知汉阳县)-夔(庆元五年以乐书准解,自饶州徙湖州)-琼(太庙斋郎)。

(摘抄或转载网文三:《温州姜姓源流及分布》、《姜夔家世与诗歌考论》、《泉州越南名人考──唐朝姜公辅》等,有删节,文句段落次序等有调整,敬请谅解,如有异议,俟联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