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定价影响着这款产品上市后的销售,它涉及到产品本身、定位、渠道等供给方的因素,也涉及到需求方在不同场景下不同的价格期望的消费心理。如何定价才能提高公司利润也提升用户满意度呢?这两者并不是二元对立,只要我们掌握了用户真正的需求就可以同时兼顾。
下面以服装行业为例来简单介绍一下产品定价的策略。
产品定价按照不同的定价方法一般分为: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和竞争导向定价法。
1、成本导向定价法。
成本加成定价法指在成本确定后按一定的目标成本利润率来确定服装的价格,公式如下:
服装出厂价格=服装的生产成本*(1+目标成本利润率)
服装销售价格=服装的商业成本*(1+目标成本利润率)
成本一般指生产成本,包含材料成本、工艺成本、人工成本、厂房租金及水电费、机器的折旧费用等等。通常奢侈品和一般服装在成本上的差异并不会差异特别大,之所以售价相差很远,主要在于产品定位、品牌溢价和运营等。
但是目标成本利润率以往有的服装厂家不太会计算,通常就会采用定倍率来制定价格,所谓定倍率是商品的零售价除以成本得到的倍数,比如100元的成本卖500元,那它的定倍率就是5。这种方式就是成本导向定价,服装行业的定倍率一般是5-10。这种定价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明了,容易计算,看到销售额的同时也能大概算出有多少利润。
成本导向定价法的缺点是面对市场变化时应变不足,比如爆款产品不能根据市场提升价格,而滞销品还是固定在初始定的价格上,这样会造成大量库存。大家知道服装行业是有季节性的,季末除开品牌商外一般会把这季度的产品全部清尾货清掉,第一是可以回收一部分资金,另外是减少库存的管理费用。这个时候的价格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可能20、30元就甩货了,如果之前在刚上市的时候就及时跟进情况来调整价格库存是不是会少一点呢?
我之前所在的公司就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我们有一款产品在订货的时候反响就不错,价位是可以定高一点的,而且产品本身也不错,质量好大方上档次,果然上市后这款产品不断的补货,在季末的时候还在生产中,最终好像是差不多销售了将近2万件,但是因为我们给批发商的价格就是定倍率计算的,给他们按吊牌价的3折批发,而这款产品他们基本上都是按照吊牌价卖出的,完全没有折扣,供不应求,这一款产品下来我,我们至少少盈利200万。还有一款产品,订货时还可以,但是上市反响一般般,没有及时调整价格,还是按照之前的价格给到客户,然后客户都不要,最后当尾货清了。
2、需求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指的是在制定价格时取决于用户和消费者,不取决于生产者和销售者。可以分解为价值定价法和需求差异定价法。
价值定价法是用户知道产品的价值,服装企业在定价时必须先测试消费者对产品的价格理解,确定服装的零售价,然后根据零售价倒推出批发价和出厂价。
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用户在的消费心理,在不同场景下用户对产品价格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比如网上流传的一个视频,papi酱在购买口红和青菜时的心理价位就是不一样的,服装也是如此。心理价位指的是消费者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对于不同的产品有一个价格预期。比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我们对服装的功能性元素,比如遮蔽性、安全性会去大肆炫耀吗?不会,我们在社会认同上面投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我们个人形象的塑造,我们愿意为自己的美好生活买单,比如晒不同社交场合的不同着装。所以我们服装制定价格时,也要对应细分每个场景,根据用户对这个场景的预期来确定。那比如连衣裙,你说这个是舞会特别定制的,那它的价位和日常通勤穿的肯定价格不一样。
服装行业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比如酷特智能,个性化定制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实现个性化的价格呢?
需求差异定价法通常指的是根据市场需求的差别来进行差别定价,即对同一款产品采取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价格。比如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的价格;不同的销售渠道价格不一样;不同的人群价格不一样;不同时间段的价格也不一样。
在用户需求导向的定价法里,还可以运用很多心理价位策略:尾数定价(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价格尾数的微小差别,能够明显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一般认为,末尾为8、9最受欢迎)、声望定价(借声望定高价,以高价扬声望)、特价位定价(有意将少数商品降价以招徕吸引顾客)等等,这些都是根据不同的个体利用心理学原理和行为设计学来提升公司的效益和品牌形象。
3、竞争导向定价法。
竞争导向定价法是以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为定价依据,并根据竞争状况的变化来进行调整。这种方法适合于在生产上具有某种竞争优势,在市场上具有较多竞争者的服装企业。一般以生产常规服装和普通流行服装为主的企业,价格根据情况上下浮动。
比如我们在线上销售产品,同种类型的产品很多,如何才能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呢?根据竞争对手的价位来划定一个价格区间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常这个价位是消费者最认同的。
产品价格定位要把握的原则是根据用户需求,然后企业想要的是什么,处于什么阶段,等待要素结合起来来制定,定价的方法是灵活的,随时可以调整或者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