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沈葆桢故居(走近福建留存的23处名人故居)
2021-09-29 22:04  浏览:0
沈葆桢故居(走近福建留存的23处名人故居),福建自然条件远远算不上优越,但“依山傍海”的独特优势,自古以来孕育了闽南、客家、妈祖、朱子等一大批内涵深刻、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诞生了100多位颇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儒学集大成者、世尊朱子的理学家朱熹;婉约派代表人物、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与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的抗倭名将俞大猷,明末学者、抗清名臣黄道周等等,都是出身福建的历史名人。近现代更是人文荟萃,民族英雄林则徐,晚清大儒严复,乱世奇才辜鸿铭,海军名将刘步蟾,广州首义林觉民,爱国侨领陈嘉庚,世纪老人冰心,著名文化人士林语堂等等。新中国开国将帅中,出身福建的就有84位。让我们走近福建留存的23处名人故居,进一步感悟八闽大地厚重的历史文脉,名人的梦想情怀。,NO1.朱熹故居,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五夫镇府前村,描述:故居始建于南宋十四年,历代曾屡经修建,现尚存紫阳楼,内有朱熹幼时读书处半亩方塘、灵泉古井、朱子樟等。紫阳楼青砖素瓦,一楹两进,前进为朱熹书斋及寝室。朱熹在此从师就学长达40余年,留下了兴贤书院、朱子巷、紫阳楼等历史遗迹。朱熹(1130~1200),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宋朝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理学思想成为元、明、清三朝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十九岁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标准。,NO2.苏颂故居,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镇,描述:故居亦称“芦山堂”,始建于五代后晋开运年间(944—946)的府第,子孙世居,坐西北朝东南,为二进双护厝府第式建筑,占地面积为1700平方米,苏颂诞生于此。南宋至元期间府第改建成苏氏祠堂,清末重建。苏颂(1020~1101),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出身闽南望族,遍历地方长官,并两次出使辽国,累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宋哲宗时拜相。苏于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无所不通,其主要贡献是对科学技术方面,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他领导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启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英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称其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NO3.李贽故居,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南门万寿路,描述:故居为普通闽南古民居,原有三开间二进深,现存正面一间和正厅堂,正厅堂宽6米,深9米,厅堂两扇大门红底黑字“国恩家庆”楷书,前有天井,李贽青少年时代居住于此,后人将其居室改为宗祠,现辟为纪念堂。李贽(1527~1602),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一代宗师。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今湖北省红安县)、麻城芝佛院,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最后被诬下狱,自刎于狱中。李贽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李一生充满着对传统和历史的重新考虑,这也是明后期社会思想变革的一个聚焦般的体现,李贽还评价秦始皇是千古一帝。,NO4.施琅故宅,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描述:故宅又称靖海侯府,清闽南建筑风格,穿斗抬梁式砖木石结构,原为五开间三进,大小房间60余间,99个门坎,建筑面积2650平方米,现仅有少量遗存。施琅(1621~1696),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福建水师提督。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1683年6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NO5.李光地故居,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湖头镇,描述:故居又名昌佑堂,始建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五进庭院,双护厝,东西巷道,四周绕围墙,门庭广阔,建筑面积3120平方米。 李光地(1642~1718),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学名臣。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学士、兵部右侍郎、直隶巡抚,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雍正元年(1723年),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著有《历像要义》、《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等书。,NO6.蓝廷珍府第,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湖西畲族乡顶坛村,描述:故居为清康熙、雍正间建造的府第式城堡建筑群,坐西面东,通面宽50米,纵深86米,占地约6.5亩。对称的建筑群纵向五落,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正堂、后堂、主楼与后厢。左右两厢为护厝,以“过水廊”相连,构成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的格局。“治台名将”蓝廷珍(1663~1729),漳浦县湖西人。康熙三十四年任浙江定海营把总,五十八年升澎湖副将、南澳总兵,六十年上书自荐,出师台湾征战朱一贵义军。平台后,蓝奉命继续留台,任署事台湾印务,前后三年之久,提出了一系列很有远见的建议和措施,对台湾的历史发展生成了深远的影响,表现了他在事关中国领土问题上的政治眼光和从政能力,确定了他在台湾历史上的地位。,NO7.蔡新府第,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大南坂下楼村,描述:故居由蔡新府第、永清堡和花园组成的建筑群,府第同式三座,每百思特网座均以门厅、中堂和后楼组成;永清堡为二圈土楼,额匾刻“永清堡”,外圈距内楼墙20米,有周长330米、高4米的平房一周;花园今尚存有部分水池、奇石和残桥。蔡新(1707~1799年),福建省漳浦人,清朝大臣。乾隆元年进士,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侍讲,累官内廷总师傅兼理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兼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兼国子监事务、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授太子太师。任《四库全书》总裁,深为时人敬仰。他历次归家时,遇灾荒捐资平粜,置义学、义仓、义冢,修葺先贤蔡襄祠、黄道周祠,兴废举坠,有德于乡。,NO8.陈化成故居,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草埔巷9号,描述:故居系硬山布瓦顶穿斗式砖木结构平屋,坐东南朝西北,依次为天井和厅堂,两侧为卧室和灶间,现存建筑物面宽10米,进深13米,建筑面积130平方米,故居内保存陈化成当年使用的石板床。陈化成(1776~1842),福建同安县(今厦门市)人,抗英名将、民族英雄。出身行伍,历任嘉庆间参将、道光间总兵,鸦片战争爆发时任福建水师提督,后改任江南提督,筹备吴淞防务,修台铸炮,与士卒同劳苦。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英舰进犯吴淞炮台,他督兵麾旗发炮迎击,击伤英舰多艘,继与登岸英军肉搏,英勇殉国。,NO9.林则徐故居,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文藻北路,描述:宅第毗连三座,坐北朝南,主座坐中,前后三进,均为“五间排”,周围封火高墙。大门面阔五间,正中六扇门,上有竖匾“尚书第”,第一正中为厅堂,两侧为会客花厅;第二进为林则徐父母居处,第三进分别是林则徐夫妇和长子汝舟夫妇卧室,楼上藏书处,名“七十二峰楼”。现仅存主座二进木构架及东侧揖斗楼(后复建七十二峰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林则徐回籍养病时居此。林则徐(1785~1850),福建侯官县人,清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历史治水名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NO10.沈葆桢故居,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宫巷26号,描述:故居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数次易主。清同治年间沈购置这座大屋加以修葺居住,现有建筑为木结构,坐北朝南,四面风火墙,由三进院落,一列倒朝楼,隔院三座花厅组成,属典型福州古代绅宦宅第建筑特色,面积约2300平方米。沈葆桢(1820~1879),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晚清时期重要大臣,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清朝抵抗侵略的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廷派沈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筹划海防事宜,办理日本撤兵交涉。由此开始了他在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光绪元年(1875年)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负责督办南洋水师,后以以朝廷经费有限,主动提议先集中力量建北洋水师。光绪五年(1879年)在江宁病逝于任上。,NO11.陈宝琛故居,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描述:故居也称陈氏五楼(赐书楼、沧趣楼、还读楼、晞楼、北望楼),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至民国初竣工,整组建筑中西合璧,是福州著名的古典园林建筑和最大的私人藏书楼,总占地面积4113平方米。陈宝琛(1848~1935年),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晚清大臣,学者。十三岁中县学秀才,二十一岁登同治戊辰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翰林院侍讲、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因举荐失当连降九级,赋闲家居达二十五年期间,热心家乡教育事业,是福州新式教育奠基者之一。宣统元年(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1935年卒于京寓。陈早年入翰林,直言敢谏,同张之洞、张佩纶、宝廷被誉称为“枢廷四谏官”,甚得清帝宠信。,NO12.严复故居,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郎官巷20号,描述:故居是当时福建省督军兼省长李厚基为严复购置,坐北朝南,主座与花厅两座毗连,占地面积609平方米。主座清式规制,门内三面走廊,前设有插屏门。大厅面阔三间,正间分前后厅,左右边间为前后厢房。花厅前后走廊、栏杆均仿西方建筑纹饰。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在北洋水师学堂任教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出版有《严复全集》。,NO13.江春霖故居,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萩芦镇梅洋村,描述:故居俗称“百廿间大厝”,首建于清中后叶的乾嘉年间,历代有增建、拓建,形成今日之规模,具明清江南民居风格。大厝坐东南面西北,三进七开间悬山式土木结构,基石、围墙采用本地杂石块堆砌,墙体为干打垒的夯土,梁、柱、椽为杉木,屋顶为灰瓦,结构简单,朴实无华,总面积4408平方米,计有正屋125间(包括厅子房)。江春霖(1855~1918),福建莆田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官至新疆道,兼署辽沈、河南、四川、江南道监察御史。前后六年,封奏六十多起,与庆亲王、袁世凯、徐世昌、孙宝琦等权贵抗争,声震朝野。宣统二年(1910)被罢官归里。从此厌谈政治,致力于公益事业,任修筑韩坝海堤、萩芦溪大桥等董事。,NO14.林觉民、冰心故居,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描述:故居坐西朝东,三进,四周有风火墙。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长廊,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与妻子陈意映住在西南隅一厅一房。近代才女林徽因作为林觉民的侄女也曾在此居住。林觉民就义后,家人为了躲避清廷迫害,将祖屋出售给冰心祖父,因此冰心在十来岁时曾在此居住两年。林觉民(1887~1911),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先驱,革命烈士。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NO15.陈嘉庚故居,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镇嘉庚路149号,描述:故居落成于1918年6月,为闽南特色略带哥特式风格建筑,主体两层局部三层,总建筑面积约400多平方米,是嘉庚先生和胞弟陈敬贤回国期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现辟为陈嘉庚生平物陈列馆。陈嘉庚(1874~1961),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集美区)人,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1913年,回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1949年,应毛主席的邀请回国参加政协筹备会,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在北京逝世。陈一生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NO16.邓子恢故居,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东肖镇后田村,描述:故居又称隆德堂,建于清代中期一座典型闽西风格厝楼,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有100多个房间,9个厅堂,作为祖堂、议事堂、会客堂等,还有两口清泉水井和主副楼防火墙。邓在这里出生、读书和成长。自1928年“后田暴动”后,除大门和边房外,大部遭军阀和国民党纵火焚烧,后部分恢复。邓子恢 (1896~1972), 福建龙岩百思特网新罗区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农业工作的卓越领导人,是闽西革命根据地和苏区的主要创建者和卓越的领导人之一。曾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书记兼华中军区政委、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二政委,解放后曾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NO17.刘亚楼故居,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描述:故居建于清代,砖木结构,座北朝南,悬山顶四合院平房,二进三开间,有上、下厅,左右厢房,带东、西护厝,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刘亚楼(1910~1965),福建省武平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战略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任空军司令员。1929入党并参加红军,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以及苏联卫国战争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抗美援朝等。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支队政委、团政委、师政委、师长、纵队副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四野兵团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空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职,为全面加强空军正规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5年在上海病逝。,NO18.叶飞故居,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金淘镇占石村,描述:故居是建于清末典型闽南民居古建筑,坐南朝北,建筑布局二进五开间连东护厝,悬山顶,上盖青瓦,墙裙块石砌筑,土墙白灰粉刷,穿斗式木结构。叶飞(1914~1994),出生于菲律宾吕宋岛华侨家庭,5岁时与二哥叶启存回国就学,1928年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为中共党员,担任共青团厦门区委书记、代理团省委书记等职。中央红军北上后,领导闽东苏区军民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38年1月奉命北上抗日,挺进苏南敌后,指挥部队转战大江南北。抗战胜利后,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福州军区司令员兼第一政委、福建省省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长、海军司令员兼第一政委等职,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NO19.杨成武故居,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宣成乡下畲村,描述:故居始建于清末,由风屋下老宅和建国后新宅、池塘等组成。风屋下老宅为客家传统府第式建筑,占地面积306平方米,新宅为厅堂楼阁式建筑,占地面积750平方米,杨成武(1914~200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是中共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闽西农民暴动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一军团红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独立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了著名的黄土岭战斗,击毙日军阿部规秀中将。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察冀军区第一野战军冀中纵队司令员,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天津警备区司令员,京津卫戍区司令员。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1952年后,任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NO20.邓拓故居,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道山路第一山7号,描述:故居又称“第一山房”,坐北朝南,以山为屏,三面围墙,三间排双层木构建筑,楼下中为厅堂,左右厢房,邓拓便出生左厢房。邓拓(1912~1966),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书画收藏家。18岁参加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等职。1966年因“三家村”冤案被打成“反共集团”含冤自尽,1979年恢复了名誉。,NO21.萨镇压冰故居,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朱紫坊22号,描述:故居是萨氏家族聚族而居的地方,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光绪年间均有改建,整体建筑坐南朝北,土木结构,布局呈前宽后窄的簸箕型。整个院落共五进,门前两侧有高耸马头墙,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萨镇冰 (1859~1952),祖籍山西代县,出生于福建福州,著名的色目人萨氏家族,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先后担任过清朝的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等重要军职,还曾代理过国务总理。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挂名为海军部高等顾问。抗日战争爆发后,到南洋和后方川、黔、湘、滇、桂、陕、甘等省宣传抗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等职,1952年4月10日卒于福州。,NO22.陈绍宽故居,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站前路,描述:故居建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正面为西洋建筑式样,墙面兰色寓意海洋,主体建筑为传统的穿斗式木结构,由门楼、庭院、厅堂、后院等组成,共三厅二十四房,周围风火墙。抗战后,陈不愿打内战回乡隐居,在这里生活了23年。陈绍宽(1889~1969),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童年时代在家务农放牛,10岁入私塾,15岁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后授予海军少尉军衔、海军总司令部少校副官、代理舰长。后分别赴美国、英国学习,在英学习期间加入英国海军潜艇队,在英德海战中荣立战功。北伐战争中历任“通济”练习舰舰长、海军总司令百思特网部参谋长,之后累升至中华民国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海军一级上将。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是全国政协第1届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副主席。,NO23.郑孝胥宅院,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南街街道三坊社区衣锦坊洗银营1-4号,描述:宅院建于清乾隆间,光绪及民国初都有修葺,原是五座相邻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大院,主座建筑在3号,两座相邻,坐北朝南,四面围墙,东座为住宅,西座为园林,是郑孝胥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大门外曾立有清同治皇帝赐予郑曾祖母的“贞寿之门”青石匾额牌坊。郑孝胥(1860~1938),福建闽侯人,中国近代政治人物、诗人、书法家。郑家乃世代宦族,诗礼传家,最终成为令人尴尬的名人。郑清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同年9月与日签定日满议定书,承认日本在满洲国的特殊地位与驻军权,其汉奸行为再添一笔。一度曾因反对日本方面对满洲国的压制失势,1938年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