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张之洞的两湖作为-教育)
2021-12-16 14:26  浏览:4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张之洞的两湖作为-教育)

张之洞本为书生,每到一地,对教育格外重视。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两方列强的侵入而带来的东西文化的碰撞日益激烈,传统封建教育的弊端也越发显露。不少有识之士纷纷提出改革教育的主张。同治元年(1862 年),贡生黎庶昌请开绝学之科,同治九年(1870年)闽浙总督英柱等奏开算学科,光绪元年(1875 年)李鸿章建议科考加试自然、算义,光绪十年(1884 年)潘衍桐奏请开艺学科,包括制造、算学、舆图等。六、七十年代,京、津、沪等地陆续出现各种新式学堂。但此时的张之洞思想还囿于守旧的“清流”轨道,他先后于湖北办经心书院,四川办尊经书院,山西办令德书院,其宗旨仍不脱传统陈规。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他由清流党向洋务派的迅速转变,他在兴实业、练新军的过程中,时时感到通晓时务人才的极度缺乏,进而得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气”,“人才之贫由于见闻不广,学业不实”的结论,萌发了改革传统教育的想法。督粤期间,他已将这一想法付诸实施,创办了广东水陆师学堂,移督两湖以后,更是多方进行。十余年间,在湖北地区创立了比较完整的、成龙配套的近代教育体系。

张之洞督鄂期间兴办教育事业,可分为三个阶段:

1.光绪十六年至二十二年(1890—1896 年)为“书院时期”,主要针对当时空疏虚妄的学风,改造经心书院,创办两湖书院,同时也兴建一批新式学堂,提倡分门研究,尚实尚精。

2.光绪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1897—1900 年)为“书院改革时期”,中西学并重,在上述书院原有的经学、史学、文学之外,又加入舆地、算学、格致、体操等新科目,同时又兴建了一批专业学堂,聘请外国人任教习。

3.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以后为“新学制时期”,兴办了一系列近代学校,包括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等门类,同时鼓励私立学堂的开设。其办学方针废除自由研究,改为计日功课,舍空泛的理论,讲求有系统有阶段的学习。

张之洞的新式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院的兴办及改革

书院为我国封建时代的重要办学形式,始于唐而大兴于宋。一般由宿学名儒主持,选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以儒学经籍为主要研习内容,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体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清朝学制由“书院式”向”学堂式”过渡,张之洞创设的教育措施,推动了这一转变。

1.经心书院。同治八年(1869 年),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时创办,院址在武昌三道街文昌阁,后迁至星火堂右。学习科目为经解、史论、词赋。该书院以后多次扩建,更名为经心精舍。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张之洞令书院仿行学校办法,分设外文、天文、格致、制造四门,分年轮习。另设经史一门,讲授《四书》义理及中国历史。经心书院至此已演变为新式学堂。

2.两湖书院。光绪十六年(1890 年)四月,张之洞于武昌营坊口都司湖畔(今武汉音乐学院)创建两湖书院。经费主要出自湘、鄂两省茶商捐赀,故名“两湖书院”,专取两湖士子入学肄业,每省员额两百名,另为报答茶商资助,专录商籍学生四十人。书院分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算学、经济学六门,又开设天文、地理、测量、化学、兵法等新科目。开办之初,每月考试一次,称“月课”。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以后,改行“日课”,即按日上课听讲,类似新式学堂的班级授课制。光绪末年,两湖书院改为文高等学堂。两湖书院师资力量雄厚,著名史学家沈曾植、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数学家华衡芳都曾在此执教。

两湖书院

3.江汉书院。由明代提学葛寅亮创办,院址在武昌文昌门内。清代又多次扩建。书院以中学为主。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于该院原设天文、地理、兵法、算学四门外,又添经史一门。

(二)各类新式学堂的创建

清末新式学堂的建立,以同治元年(1862 年)京师同文馆为开端。洋务运动中,京、津、沪、宁、闽等地陆续开办了少量培养洋务人才的学堂。但是,无论从新式学堂的数量、规模,还是从专业门类的配套,各级教育的衔接体制等方面衡量,张之洞在湖北的教育兴革,都堪称后来居上,领先全国。

1.实业学堂。张之洞在兴办洋务过程中,深感实业、外语人才的缺乏。“不讲农工商之学,则中国地虽广、民虽众,终无解于土满人满之讥矣”。九十年代以后,他于实业教育方面注力尤多。

〈1〉湖北自强学堂。光绪十九年(1893 年)十一月,张之洞请立自强学堂。他奏称学堂宗旨:“洋务日繁,动关大局,造就人才,似不可缓。亟应及时创设学堂,先选两湖人士,肄业其中,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材,上备国家任使。”学堂设于武昌城内铁政局旁,初设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门,每门计划招收二十人。光绪二十二年以后,将算学门移入两湖书院,格致、商务两门因无合适教材而停开。仅留方言一门。开课语种为英、法、德、俄四科,后又增设日语。每科学额三十名。录取条件是“以华文为根底,以圣道为准绳。”入学后饭食、学习用品均由学堂供给,为促其专心致学,不准兼习时文试帖。五年毕业后,必须以所学外语才能为国效力。如借端“改习卑下之业,甚或不自爱惜,受洋行雇充翻译”,必须缴还所有学习费用。光绪二十七年以后,自强学堂改为文普通学堂。

〈2〉湖北方言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五月,又设立以培养外交人才为目标的方言学堂。学生来源,先于自强学堂内选拔其品端文优者,后招取普通中学毕业生。学习历史、地理、公法、交涉等课程,分习英、法、德、俄、日语。学制五年。方言学堂后发展成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武昌大学,是今天著名学府武汉大学的前身。


〈3〉湖北算学学堂。光绪十七年(1891 年)八月,张之洞于铁政局附近设算学学堂,附列方言、商务两门。如学生愿兼习化学、矿学,可就近往铁政局见习。

〈4〉湖北农务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四月,张之洞以“农务尤为中国之根本”,奏请开办农务学堂,招募美国教习,“招集绅商士人有志讲求农学者入堂学习,研求种植畜牧之学。”学堂先设于武昌大东门,后迁至武胜门外多宝庵(今湖北大学),以与试验农场相邻。学堂分农桑、畜牧、森林等科,学额一百二十人,招收普通中学堂及高等小学堂毕业生。学制四年。它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

〈5〉湖北工艺学堂。开设农务学堂的同时,又设工艺学堂于江汉书院旧址。募日本教习分授理化、机器等学。“招集绅商士人有志讲求商学者入堂学习,并派中国通晓化学制造之士人帮同教导艺徒,讲求制造各事宜。”学额六十名,附艺徒三十名,分理化、机器、制造、纺织、建筑各门。学制与农务学堂同。

此外,还开设了矿业学堂、工业学堂、方言商务学堂、铁路学堂、军医学堂等,培养各种专业人才。

2.普通学堂。二十世纪初年,张之洞兴学的重心转移至普通教育。在他的倡导下,湖北地区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学堂成龙配套的普通教育体系,开全国风气之先。

〈1〉初等小学堂。张之洞认为“初等小学为养正始基”。他于武昌城内分东西南北四区,设初等小学四十二所,城外设十七所。经费由学务公所支拨。另外,还大力鼓励民间自办小学教育。

〈2〉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 年),张之洞于武昌城内分东、西、南、北、中五路,设高等小学堂五所。各定额一百名。招十一至十四岁文理粗通少年入学,科目为修身、读经、中文、算术、历史、地理、图画、体操等,四年毕业。

〈3〉 文普通中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张之洞以原自强学堂为基础,开办文普通中学堂,学额二百四十名。学生年龄十五至二十四岁。开设伦理、温经、中文、外语、数学、博物、理化、法制、历史、地理等十二门课目。四年毕业。

〈4〉 文高等学堂。又名两湖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就两湖书院改建,以培养术德兼优的”通才”为目标。学额一百二十名。初以两湖、经心、江汉三书院优等生入学。后招收文普通中学堂毕业生。设学科八门,其中中西公共学四门,即经学、中外史学、中外地理学、算术,延聘本国教习讲授。西学四门,即理化学、法律学、财政学、军事学,延聘东西洋各国教习讲授。学生入学后,先补习普通中学课程一年,再习专门之学三年,然后派往东西洋游历一年,以广见闻。

3.师范学堂。随着各类新式学堂的开办,师资问题日显突出。张之洞“查各国中小学教员咸取材于师范学堂,故认师范学堂为教师造端之地,关系至重。”他陆续开办了一批师范学堂。

〈1〉湖北师范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张之洞于武昌宾阳门南开办湖北师范学堂,课程除普通中学堂所开设的诸门以外,另开师范专业必修的教育学、教授法、学校管理法等。学额一百二十名。学制两到三年。为应付师资急需,又设速成科,一年毕业。学堂以廪生陈毅、举人胡钧为堂长,又聘日本师范教员一人为总教习。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独立完备的师范学校。

〈2〉两湖总师范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 年),张之洞拨出库平银四万三千两巨资,将两湖文高等学堂(两湖书院旧址)改为两湖总师范学堂,又设初等、高等小学堂各一附属于内,作为学生实习之处。学校规模宏大,设仁、义、礼、智、信五斋,计划招生一千二百名,号“千师范”,学制五年。实际招收七百多名。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即为该学堂毕业生。

〈3〉湖北师范传习所。实为简历师范,这是我国教师进修学校的开端,光绪三十年(1904)开办,所学课程有教育学、教学法、学校管理等。

〈4〉支郡师范学堂。在张之洞的倡导下,湖北各属纷纷办起新式中、小学堂。不久,张之洞发现,由于合格师资力量不足,小学教育质量不高,“其实府中学堂此时安有许多合格学生,此正如无根之条终归于萎,虽长奚为,无址之墉,立见其倾,虽高安用,徒张虚名,不求实济,始基一坏,补救无从”,于是令各府将所设中学堂一律暂改为初级师范学堂,或先办速成师范,或先办师范讲习所。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又于省城开设六所支郡师范学堂,分府录取,为各地培养合格师资。

另外,张之洞还于光绪三十年(1904 年)创办湖北敬节学堂,培养幼儿教师。创办湖北育婴学堂,培养婴儿保育员。

(三)大量派遣游学生

中国学生出洋游学,始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元年(1872—1875 年),容闳主持,选派十至十六岁儿童一百二十人,分四批赴美游学。其后,又陆续有不少青少年学生负籍欧美、日本。张之洞督鄂期间,十分热衷于派遣学生出国游学。他认为“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此赵营平百闻不如一见之说也。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此孟子置之庄岳之说也。”另外,他还以出洋游学为加速培养合格新式教员的捷径:

学堂固宜速设矣,然而非多设不足以济用,须多设,则有二难:经费钜一也;教习求师之难,尤甚于筹费。天下州县,皆立学堂,数必逾万,无论大学小学,断无许多之师,是则惟须外国游学之一法。

在游学方向上,张之洞认为,“西洋不如东洋”。一则日本路近费省,二则易于考察控制,三则相对于欧美语言,日文更便于中国学生掌握,四则日人已对西学作了选择介绍,便于学习。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他派出湖北第一名公费留日学生戢翼翚。以后又陆续派出大批学生赴日学习实业、师范、法律、警察、军事。据光绪三十三年的统计,留日学生全国各省共计 5400 多名,湖北所派学生即有 1360 余名,占了四分之一,所以湖北在当时有先进省之称。